2/13/2010

不失敗的全麥蔥花捲和饅頭 (也很健康很yummy喔)



第一次學做麵食是在大四選修烘焙學時,去參觀在中山北路上的美國小麥協會,當時的老師林麗真老師當場示範了蔥油餅和壽桃。算一算這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當時上過課後只在家做過一兩次蔥油餅,之後就沒有再嘗試過。後來出國唸書在中國胃做祟之下,和當時還是男朋友的先生試著做過幾次發麵後,就很少做麵食了。而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家裡成員增多,挑剔的人口也增多,為了家人的健康,若不自己動手做,就只能買中國雜貨店裡機器做的冷凍食品,也不知道他們放了多久,而且那種發麵一點texture也沒有,說真的,不如不吃。

記得還沒自己做麵包以前,一袋五磅的麵粉常常用不完,現在則是在做膩了麵包想換換口味時,這個陳久的記憶就會被我請出來。所以現在我們家冷凍櫃裡隨時有不同的包子以應不時之需,相對的麵粉的用量也增加很多。

平時我最常做的發麵是孩子們喜歡的奶黃包,再來就是先生喜歡的紅豆包。週末時我會做些菜肉包,不過最常做的是先生和老二都喜歡的水煎包。因為我的攪拌機每次至少要打1000公克的麵粉,所以用完餡料後常常剩下一大堆麵團,這時候我不是把它們做成饅頭就是做成先生和孩子們都喜歡的蔥花捲。



這次蔥花捲的造型是參考孟老師的中式麵食,大概是經過了拉呀扯呀轉的,做出來的蔥花捲吃起來比以往Q。我用的還是經我多次修改過的小麥協會食譜(已經和原食譜幾乎完全不同),因為每次我用速酵做麵食一定失敗,所以在做麵食時,我從不輕易嘗試新的食譜。不過雖不是孟老師的配方,但蒸的方式則是參考孟老師在白色20變裡的方法: 冷水開始蒸,水開後繼續蒸15分鐘,時間到後把鍋蓋(我的蒸籠是金屬的)略略打開一下子,如此蒸出來的包子或是饅頭永遠是"碰碰碰",連皺眉都沒有,更甭說會變成老太婆的臉。

其實做發麵說簡單也不是太簡單,雖然做法比起麵包簡單許多,也不太花時間,但想要每次都成功是需要一點技巧。我也是嘗試過許許多多次,終於做出每次都讓家人滿意的發麵。在發麵裡我加了10%的全麥麵粉,不敢加太多,怕家人不捧場。我有調整一下用水量和酵母,所以雖然加了全麥麵粉,還是很鬆軟很好吃。除了外觀顏色明顯不同,口感跟白麵粉做的發麵完全一樣。也許下次我應該來挑戰加多一點的全麥麵粉。


我的pasta machine因操勞過度已經陣亡,所以做饅頭只能滾成圓形。在蒸好的饅頭裡夾上好吃的新竹漁港買的魚鬆或是簡單的炒蛋,就是好吃且營養的早餐。同樣的發麵團還可以做成鹹的甜的不同內餡的包子,隨個人的喜好做變化。真的,發麵食品真的方便又簡單。

1 comment: